伊在人线香蕉观看 视频:美女被强奷到抽搐的动态图-古籍新书·2025年春季|中国土司制度史料集成

《李商隐文编年校注》(修订本)(全五册)
刘学锴 余恕诚 校注,中华书局
本书系存世李商隐文之编年校注本。作者在徐树穀、徐炯《李义山文集笺注》,冯浩《樊南文集详注》,钱振伦、钱振常《樊南文集补编》三种清人笺注本及近人张采田、岑仲勉二家考订补笺之基础上,合李商隐存世文为一编,又从《后村诗话》中辑出佚赋两篇,进一步作校勘、系年考证和笺注,改分体编次为编年,撰成此书,共收录李商隐各体文三百五十二篇及佚句若干。并附有李商隐文佚篇篇目、分体目录、各本序跋凡例、历代史志书目著录等资料,及作者所撰考证文章。修订本对原版内容做了较大幅度的修订,择优更换了原版选用的部分版本,重新校勘,订补注释,并对个别篇章重作系年、编排,新增附录若干,是作者整理李商隐文集的全新定本。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文献·第一辑》(高精彩印版)(全三十册)
中国国家图书馆 编,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敦煌文献系统性保护整理出版工程,是由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主持,中国学术界、文化界、出版界共同推进实施的一项重大文化工程。《敦煌文献全集·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文献》是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文献的高清彩色图录,旨在以高清全彩方式高水平集成刊布、高质量系统整理散藏世界各地的敦煌文献。本次高精彩印,兼重文献价值和文物价值,不仅吸纳百余年间在定名、缀合等方面的学术成果,而且在编排上重视版心连缀,最大限度还原敦煌文献的原始形态。

《况周颐全集》(全八册)
(清)况周颐 著,邓子勉 编辑校点,人民文学出版社
况周颐(1859—1926),与王鹏运、朱孝臧、郑文焯合称“清季四大家”,是清末民初著名学者,著述繁富,尤其精于词学理论的阐发,其词学理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书全面辑录今存况周颐所撰各类著作,包括专集、报刊连载而后人未汇编者,凡73种,包括词集编(收录词集14种,附集外词辑录)、诗文编(收录诗文集3种,附集外诗辑录、集外文辑录)、词学编(词话、词学研究著作22种)、词选编(3种)、词评编(10种)、笔记编(18种)、附录资料编。本书是首次全部汇集校点况周颐作品的古籍整理成果。

《满文档案与八旗蒙古研究:以东洋文库藏镶白旗蒙古都统衙门档案为中心》
哈斯巴根 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东洋文库所藏满文镶白旗蒙古都统衙门档案,是作者于2013年在日本访学期间发现的清代八旗蒙古档案。本书为整理、研究这批满汉文档案的首部专著,由“专题研究”和“档案转写与译注”两部分组成。前者收录八篇论文,系利用相关档案所进行的专题研究,内容涉及清初八旗蒙古佐领源流、牛录的编立与佐领下人构成、氏族与佐领的关系、佐领的承袭、八旗世爵世职、口外游牧地、察罕达尔汉呼图克图与八旗蒙古喇嘛事务管理,等等。后者是对满文档案的转写、汉译和注解。

“吉金著述丛刊”(全四册)
中国书店出版社
“吉金著述丛刊”(第一辑)收清时金石著录书四种,同比例缩放影印,最大程度保留了拓片的原貌。所选底本多为中国书店自藏本:《筠清馆金石》所据底本为店藏清道光二十二年吴荣光自刻本;《恒轩所见所藏吉金录》所据底本为光绪十一年吴大澂自刻本;《长安获古编》所据底本为刘鹗跋语版;《两罍轩彝器图释》所据底本为清同治十一年吴云自刻本,书中存有古文字学家孙海波红蓝两色批语,涉及对器物著录咨讯及类别的批注、铭文的校对、考释意见的校补、真伪的鉴定等诸多信息,极具版本价值。

《〈(道光七年)香山县下恭常都十三乡采访册〉笺注》
赵新良 整理,汤开建 笺注,天津古籍出版社
《〈(道光七年)香山县下恭常都十三乡采访册〉笺注》是一部极具学术价值的历史文献整理著作,由赵新良和汤开建整理、笺注,于2025年1月由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入选2022年度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资助项目。该书以《(道光七年)香山县下恭常都十三乡采访册》为底本,结合大量中外文史料进行笺注。《采访册》是清朝道光年间为纂修地方志而进行的前期资料调查,记录了香山县(今澳门特别行政区及周边地区)的历史地理、社会生活、经济形态与文化传承等内容,是现存唯一一部关于香山县及澳门的采访册,在岭南文献学上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本书不仅对原书名《澳门志略》进行了正名,还对文本内容进行了全面阐释和详细考证,纠正了前贤研究中的错误,保留了一部较为准确的“香山澳门及下恭常都十三乡史”,为研究清中期香山地区与澳门的政治管理、人文交往及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了新的确凿史料,是近年来澳门学研究中极为重要的中文资料整理与研究成果。

《高亨周易经传今注》(全二册)
高亨 著,齐鲁书社
高亨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古文字学家,20世纪20年代,先后考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师从梁启超、王国维,致力于弘扬中国传统学术,成就斐然。其治《周易》,一改前人“以经解传,以传解经,经传互解”的旧习,首次经传分解,开创了现代《周易》“义理派”的研究新方法,为学界所推崇。
《高亨周易经传今注》将高亨先生《周易古经今注》《周易大传今注》这两部现代易学研究史上的经典名著,首次汇为一编,并采用简体横排的形式,合璧推出,以飨学林。其中,《周易古经今注》共分为两大部分:古经通说是对于《易经》若干问题的说明与专论;古经今注则是专以《周易》经文为对象的注解,重在挖掘经文本义;《周易大传今注》卷前有《周易大传通说》,包括《周易大传》概述和《易传》象数说释例两篇,主体为易传今注,包括附着于六十四卦的彖传、象传、文言传,以及卷后的系辞传、序卦传、说卦传和杂卦传。

《汉魏两晋佛教编年》
李利安 田鹏 著,三秦出版社
《汉魏两晋佛教编年》为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是一部全面反映汉魏两晋佛教发展的史纲性学术著作。该书在编年体的基础上,充分发掘、整合了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吸收纪事本末体的优点,以时间和事件为线索,将不同文献中的同一事件之记载考辨归纳,不但清晰地展现了汉魏两晋佛教历史发展脉络,而且对汉魏两晋佛教历史上的许多历史事实和年代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严谨考辨。该书对中国佛教历史资源的挖掘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具有积极的作用。

《刘学锴讲温庭筠》
刘学锴 著,中州古籍出版社
刘学锴先生为“温李”研究大家,历时三十年完成李商隐诗文集的全面整理与研究后,又着手同为晚唐作家的温庭筠的相关研究,对温庭筠生平事迹及其诗、词、文、小说做了全面的考述和整理。该书将刘学锴先生《温庭筠传论》《温庭筠诗词选》二书糅合重编,去其重复,分上、下二编。上编为温庭筠传,对其生平经历和创作进行不间断的考述和全面的疏解评论;下编为温庭筠诗、词、骈文、小说分体详解,并各附选注解说,共选注诗、词、骈文、小说101篇,且做了注释疏解和必要的校勘。同时吸收最新研究成果对原书加以修订、增补,并附《温庭筠、段成式晚年经历交游考》《温庭筠〈书怀百韵〉“羁游欲渡泸”诠释》等相关论文六篇,使该书成为一部全面考述温庭筠生平及其各类作品的总结之作。

《三晋秘崖:中古野外石刻考察》
刘勇 著,三晋出版社
《三晋秘崖——中古野外石刻考察》收录了近年来刘勇在山西大地考察不可移动石刻文物的文章,它们从历史学、文物考古学、文献学等多学科角度切入,对石刻上的“文化密码”进行了学术考证、史料阐释和现状描述,让这些深藏于千沟万壑中的历史遗迹重新进入当代学者的视野。全书按晋北、晋东、晋东南、晋中南的顺序梳理,所收石刻大多是民间所为,时代集中于魏晋到隋唐时期,以亲历考察与传世文献互证,并附大量实物图片,为山西文史、中国中古史研究提供了新的历史碎片和可靠资料。

《皖人诗话八种》(修订版)(全二册)
(宋)朱弁 等 撰,贾文昭 主编,黄山书社
历代皖籍学者撰写的诗话,其数量相当可观,可惜大多已经散佚。《皖人诗话八种》收录尚未整理出版的皖人所撰诗话八种,依次为南宋朱弁的《风月堂诗话》,清代黄生的《诗麈》《载酒园诗话评》、赵知希的《泾川诗话》、余楙的《白岳庵诗话》、张燮承的《小沧浪诗话》,近代方廷楷的《习静斋诗话》、李家孚的《合肥诗话》。本书1995年初版,颇受读者青睐。此次修订再版,仍遵从主编贾文昭先生方便读者阅读的理念,保留简体竖排样式,一律采用新式标点,对于书稿中少量的生僻字进行了规范处理。

《龚鹏程批校宋本〈周易〉》(一函三册)
龚鹏程 批校,岳麓书社
《周易》是中华智慧之源,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本书以传世宋刻珍品王弼、韩康伯注本为底本,由国学大师龚鹏程先生以朱墨二色精心圈点、句读、批注,将数十年研易心得和盘托出,要言不烦,直指《周易》精髓。原书藏书印记丰富,传承有序,版本和艺术价值极高,备受历代大儒推崇,如董其昌、秦蕙田等名家皆将其奉为圭臬。此次经龚鹏程先生手书批注,采用三色影印,原大手工还原,不仅再现古籍精妙之美,更增添了书法与学术的双重价值,使本书既为学术经典,又为艺术瑰宝,极具阅读和收藏价值。

“宋元切韵学文献丛刊”(第二辑)(全五册)
李军 李红 主编,凤凰出版社
“宋元切韵学文献丛刊”对现存宋元时期10种重要的切韵学文献进行了校注与影印相结合的编辑整理。其中,《四声等子校注》(李红、王曦校注)、《皇极经世解起数诀校注》([宋]祝泌著;李红校注)、《经史正音切韵指南校注》([元]刘鉴著;李红校注)等书均为首次校注整理出版。宋元切韵学是汉语音系学的开端和明清等韵学的源头,也是明清等韵学繁荣和发展的基础。本丛书在编排上别出心裁:正文校注部分以“一图一注”的形式编排,开卷了然,颇便读者使用;各书书末还附有影印的精良版本。不仅利于学者的使用与研究,在文献保护及传播方面亦具有一定的意义。本丛书对深入归纳总结传统音系理论的发展、推进明清等韵学研究与明清汉语语音史研究均具有重要价值。

《韩诗外传》
(西汉)韩婴 著,(清)卢文弨 批校,浙江古籍出版社
本书是“批校经籍丛编”之一。《韩诗外传》是一部由360条趣闻轶事、道德说教、伦理规范以及实际忠告等不同内容组成的杂编,一般每条都以一句恰当的《诗经》引文作结论,以支持政事或论辩中的观点。此次根据国家图书馆藏卢文弨四色手批本《韩诗外传》影印,以飨读者。这个版本是卢文弨校刻丛书的底本,也是《韩诗外传》流传史上的最重要版本。

《月令注疏长编》(全三册)
王锷 编纂,广陵书社
本书是2020年度国家古籍整理出版专项经费资助项目《礼记注疏长编》成果之一。本书以阮刻本《礼记注疏》编次为序,在孔疏之后,大抵依照年代顺序汇集宋以来十三部注解《礼记》著作中《月令》相关的内容。书目有宋卫湜《礼记集说》、元吴澄《礼记纂言》、陈澔《礼记集说》、明郝敬《礼记通解》、清纳喇性德《陈氏礼记集说补正》、方苞《礼记析疑》、江永《礼记训义择言》、甘汝来等《钦定礼记义疏》、杭世骏《续礼记集说》、孙希旦《礼记集解》、王引之《经义述闻》、朱彬《礼记训纂》、郭嵩焘《礼记质疑》。《月令》篇记录十二月所行政令,涉及天文、物候、农事、政事等,体大思精,包罗甚广,与古代农业社会生活关系密切,也体现了古人取法自然、遵循自然规律的生存原则。《月令注疏长编》一百万字,对所涉及之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季冬十二个月的天文物候、天子起居、祭祀活动、劳动生产等都进行了纷争辨讼。

《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诗学文献集成校笺》(全十二册)
钟仕伦 主编,巴蜀书社
该书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诗学文献集成校笺”(批准号:14ZDB064)的最终研究成果,入选全国古籍整理出版专项经费资助项目。该书在研究范式上大胆创新,提出了先秦至隋诗学是“诗文之学”“《诗经》之学”“诗歌之学”演变融合期的独特理论,突破传统研究的局限。全书由先秦卷、两汉卷、魏晋卷、南朝卷和北朝隋卷五部分构成,以诗本、诗用、诗思、诗式、诗事、诗评、诗史、诗礼、诗乐、歌谣谚语和专书专论十一个类型,将散见于经史子集、佛道典籍、出土文献及域外汉籍中的诗学文献进行跨学科、跨地域的全面辑录与分类整合,并对所涉名物术语、疑难字词等作了校笺,填补了该领域文献系统整理的空白,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横渠经学理窟注译集解》
邸利平 撰,崇文书局
《经学理窟》是张载解读“六经”和《论》《孟》的语录分类汇编,是研究张载之学的重要文献。凡十二篇,两万余言,所论涉及井田、宗法、礼乐、义理、为学之道、自己的治学经历、祭礼丧礼等,集中体现了其“横渠四句”中“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精神。本书是国内首个《经学理窟》的深度整理本。每篇篇首设“解题”,简要介绍全篇内容;每条下有“校勘”,比对版本间异文;“注释”,对《理窟》中引文、名物制度、概念典故等详加解释;“参读”,辑录二程、朱熹著作中与该条话题相关度较高论述,以相互发明;“集解”,摘录朱熹《近思录》、黄震《黄氏日抄》、湛若水《格物通》、吕柟《张子抄释》等书中评注《理窟》的文字,附于相关条目后,以见其流传和影响;“译文”,进行白话翻译;“章旨”,概括本章主旨。全书最后附录了历代对《理窟》的序跋和书目提要。

《福建文献集成续编》(全二百册)
吴格 主编,福建人民出版社
《福建文献集成续编》(200册)是《八闽文库》全媒体出版工程最新成果,由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吴格教授主编。全书以稿抄校本、海外收藏珍稀文献为特色,采用传统四部分类法编次,影印海内外公私近二十家所藏宋代至民国间福建人著述及有关福建文献凡216种,其中稿抄校本114种、刻本100种、活字本2种。每种文献前有新撰解题,由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山东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中国国家图书馆等国内数十家高校、科研典藏机构相关专家精心撰写。全书于文献择取、版本遴选、错乱厘正、残缺配补等,均精益求精。

《北大馆藏西文珍本中的老北京图像》
张红扬 邹新明 编,文津出版社
本书可谓是清末民初最全的老北京图录、图典,荣获2024年度“中国·最美的书”和第十届中国装帧设计艺术展佳作奖。主要为北京大学图书馆馆藏稀见西文文献中的老北京图像,收录了一千余幅创作或出版于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期的照片、版画、水彩画及其他纪实性绘画。图片分为10个门类,每幅图片都标明其所在的文献出处、作者名、出版时间、出版者、原图说明、编者说明等。本书作者在核定了相关图像的出处与版本之余,进行了大量整理工作,精心制定了图像著录标准,描绘、命名图像细节,借助相关中、外文参考文献,统一了中文译名、国籍及生卒年,对收录图像的原版书书名、原书著者、图像创作者、图像中涉及的人物、地点与事件作了细心的考证,使得本书成为一部可以方便使用的晚清图像“辞典”。这些珍贵图像、文字不仅对于清代中国及北京相关主题历史资料的保存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可为相关研究者提供重要参考,为研究界提供新的课题和新的角度。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
(东汉)张仲景 著,中医古籍出版社
桂林古本是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一个重要版本。清代桂林左盛德得书于张仲景第四十六世孙张绍祖,后传于其徒罗哲初。1935年陕西名医黄竹斋得以将罗哲初所藏抄本誊抄,并于1939年受资助将抄本刻印出版,世称“白云阁本”。罗哲初所藏抄本传于其子罗继寿,罗继寿又于1956年将抄本捐献给广西卫生厅,1960年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内容包括六经辨证、杂病辨证、平脉法,特别是载有六气主客、伤暑病脉证并治、热病脉证并治、湿病脉证并治、伤燥病脉证并治、伤风脉证并治、寒病脉证并治等篇,对六淫病邪风、寒、暑、湿、燥、热等论述较为详尽,这些是与其他版本相比最大的不同与特点。同时,书中列举了许多病例,并保存了大量有效方剂,内容丰富,理、法、方、药连贯紧凑,理论联系实际,至今桂林古本的《伤寒杂病论》还是学习中医的重要参考。《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书稿原件为原西北军政委员会文化部藏周潜川先生手抄本,具有较高的文化属性及收藏价值。采取影印方式,按照原稿件尺寸进行1:1的印制,原稿原印,充分保持稿件原貌及历史韵味。

《玺文印典》(修订本)(全二册)
莫小不 江吟 编,西泠印社出版社
《玺文印典》作为一部大型字书被列入全国艺术科学“十五”规划2005年度课题、“十四五”时期国家重点出版物专项规划项目。玺印文字,通常以先秦古玺和秦汉印为主要对象。战国古玺及秦汉印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从印文内容看,为我们提供了官制、历史地理、氏姓、社会经济和思想习俗等多方面的研究数据,不仅可以印证典籍的记载,同时也可订补传世文献的缺漏和讹误。另一方面,古玺印在艺术学方面也具有重要的价值,战国玺印直到百余年前才被真正认定,到本世纪以来才成为效仿的热点。因此,篆刻艺术家及篆刻艺术爱好者也需要从文字学和美学角度对古玺印文字进行研究,汲取营养。

《元文类》(全十一册)
(元)苏天爵 编,浙江大学出版社
《元文类》是现存唯一元人编辑的元代诗文总集,选取从蒙元之际到元中后期的一百五十余位“名人”的八百多篇作品。全书七十卷,分四十三类,“凡歌、诗、赋、颂、铭、赞、序、记、奏议、杂着、说、议论、铭、志、碑,其文各以类分”。文章取舍的标准,在于“必其有系于政治,有补于世教,或取其雅制之足以范俗,或取其论述之足以辅翼史氏”,“去取多关于政治”。本书以上海图书馆藏脩德堂本为底本进行影印,全书一函十一册。

《五当召蒙汉文历史档案汇编》
内蒙古大学民族古典学高等研究院 内蒙古包头市档案馆 合编,乌云毕力格 任志刚 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包头市档案馆馆藏五当召蒙古文历史档案1660余件,此前已出版800余件。此次汇编出版的五当召历史档案为另外一部分,共821件,均为首次出版。其中,汉文档案441件、蒙古文档案359件、蒙汉双语档案20件(含蒙汉语对照档案18件)、蒙汉满藏文档案1件,除收录1件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档案以及若干形成年代不明的档案外,其余档案起止时间为1913年至1956年。全书以档号排序,成书10册,每册前有汉文目录。档案内容涉及五当召的寺院组织、寺院宗教活动、寺院经济,五当召与周边蒙汉地区的关系,五当召与周边蒙古札萨克旗、绥远城将军衙门、蒙藏事务局、山西省西部镇守使衙门、绥远垦务总局、包头县公署的关系等,是研究近现代内蒙古地区寺院历史和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史料。

《胡厚宣著作集》(全八册)
胡振宇 编,上海人民出版社
胡厚宣先生是中国著名的甲骨学家、历史学家。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就有学者誉之为中国大陆甲骨文研究第一人,其学术成就举世公认,至今仍是相关研究无法绕开的重要人物。本书完整收录其专著、译著、学术论文、纪念文章、序跋,等等,全面反映胡厚宣先生一生的研究成果和学术贡献,也可见其人格风采。本书不仅是研究甲骨学、殷商史、上古史的必读著作,也是研究二十世纪中国史学发展的重要文献。

《幽兰妙指:唐抄古琴文献二种》
吴文光 编,上海书画出版社
唐抄古琴文献二种《碣石调幽兰》《琴用指法》首次合璧,全彩原大,正式出版。《碣石调幽兰》是现存最早的古琴曲谱,也是现存唯一的“文字谱”实物,在中国古代音乐史上具有无可取代的地位,《琴用指法》是现存最早的古琴指法汇编,吉光片羽,弥足珍贵。两种手卷均保存于日本博物馆,此次正式引进出版,以原色原大、高清影印的形式,呈现古卷原貌。特邀古琴名宿吴文光先生主编。不仅极具收藏、欣赏价值,亦为当代琴家提供更多探究古法的线索,也为书法家提供一种新的珍贵唐人法帖。《碣石调幽兰》的写经体书法特质十分典型,取法王羲之,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琴用指法》书法朴拙瘦劲,格调高古,颇传唐人篆法妙意,与《碣石调幽兰》各具千秋。

《中国土司制度史料集成》(全十九册)
李世愉 方铁 商传 李国荣 主编,上海书店出版社
本书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土司制度史料编纂整理与研究”成果、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中国的土司制度自元朝起,沿续600余年,对中国古代边疆的治理开发和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本书为汇编元明清三朝中国土司制度史料的大型图书,共6卷19册。本书内容紧贴土司制度的源流及其演进过程,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原始的元明清国家档案为重点收录对象,400万字档案类文献首次公开;对于基本史料,如实录、正史、政书,编录自权威整理本,尽量收录完整;对于相关史料,如奏议、文集、笔记、方志、碑刻、契约文书等则择要选录。分为正史,实录,政书,地方志与地方文献,档案,以及奏议、文集、笔记,共6卷。本书是目前收集整理有关土司制度史料最全面、最系统,且分量最大的一部专题史料集。本书从史鉴的角度,提升了土司研究的应用性,为边疆治理、民族团结,以及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创新提供了历史经验和教训。

“插图鉴赏中国古代文学魅力系列”(全四册)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 编,上海辞书出版社
插图鉴赏中国古代文学魅力系列包括四种:《插图鉴赏·唐诗的魅力》《插图鉴赏·宋词的魅力》《插图鉴赏·元曲的魅力》《插图鉴赏·古文的魅力》。本系列注重图书承载的文学与艺术价值,发挥中国传统诗画互补的美学功能。选录唐诗、宋词、元曲、古文的名家佳作1000多首,配上古今丹青妙手的经典画作,诗情画意,交相辉映;图文并茂,赏心悦目。每首作品配有隽永精准的鉴赏文字。让中国的传统绘画和古典文学名篇,在这里焕发永恒的魅力。

《长沙五一广场东汉简牍(玖)(拾)》
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 编,中西书局
2010年8月,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长沙五一广场东侧稍偏南位置的一口井窖中发掘出6862枚东汉简牍。该批简牍形制多样,内容丰富,涉及当时的政治、经济、法律、军事诸多领域。《长沙五一广场东汉简牍(玖)(拾)》共收录长沙五一广场井窖遗址出土简牍1100枚,包括简牍图版、释文注释及相关附录。图版部分包括彩色及红外线的原大照片,释文部分含整理序号、释文及相关按语,附录含未见字迹简牍序号表、简牍编号及尺寸对照表和异体字表。

《中国古代的王朝边疆》(全二册)
赵现海 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古代中国是具有广阔疆域、多种族群、多元文化,以王朝政权为凝聚核心的“王朝国家”,长期发挥了主要作用。作为“王朝国家”的特征之一,广阔疆域是理解中国古代历史道路与国家形态的重要切入点。本书提出“王朝边疆”理论,从边疆发现中国,从空间发现历史,在充分梳理相关文献史料,全面吸收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之上,从“边疆本位”立场出发,从整体上诠释边疆地带在中国历史上所扮演的角色,并由此审视中华文明的独特取向与历史道路,为当前我国的边疆治理与对外交往,提供历史借鉴与长远观照。

《上海图书馆藏稀见姓氏家谱丛刊.第三辑》(全六十册)
上海图书馆 编,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稀见姓氏的家谱对历史学、姓氏学、人口学、民族学等学术研究具有特殊的历史文献价值。为使这份珍贵的文献数据得以充分有效地利用,兹由上海图书馆相关专家,从馆藏五百余种稀见姓氏种家谱中遴选出一批精品或孤品,经整理将以《上海图书馆藏稀见姓氏家谱丛刊》形式分辑出版。本辑即为该丛刊之第三辑,其中包括《[新会]司徒氏族谱》《[桐庐]桐江皇甫氏续修宗谱》《[寻乌]宣城邝氏宗谱》《[绍兴]平氏宗谱》《[江苏]常熟狄氏家谱》《[常州]毗陵承氏宗谱》《[海宁]海昌居氏宗谱》《[浙江]海盐濮阳吾氏重修家乘》《[高邮]秦邮居氏续修家谱》《[余姚]道塘干氏宗谱》《[无锡]锡山支氏宗谱》《[丹徒]杭氏重修族谱》《[扬州]维扬束氏重修族谱》《[湘阴]胥氏族谱》《[湖南]漆氏续修族谱》《[安化]谌氏续修族谱》《[衡阳]湘东綦氏合修宗谱》《[湘阴]狄氏家谱》《[常州]洛阳戈氏宗谱》《[湖州]惠氏宗谱》等20种,共分60册全文影印出版。

“群经单疏古钞本丛刊”(全十七册)
刘玉才 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单疏为群经义疏最初流传形态,单疏古钞本从文献意义上更接近唐代孔颖达、贾公彦之原貌。丛刊汇编影印中日两国所藏稀见的《周易》、三《礼》、《春秋》三传七种单疏古钞本及相关敦煌吐鲁番、日本钞残卷,附研究性解题、与存世刊本的校勘记、相关重要研究论文。附录出版庆应义塾图书馆和斯道文库所藏《论语义疏》古钞本二种,并翻译日本学者研究成果。丛刊采用高清影印+深度解题、校理、研究的模式,将稀见文献与最新研究成果相结合予以呈现。丛刊汇编影印中日两国所藏稀见的《周易正义》《周礼疏》《仪礼疏》《礼记正义》《春秋正义》《春秋公羊疏》《春秋穀梁疏》七种单疏古钞本及相关钞写残卷,附录庆应义塾大学和斯道文库藏《论语义疏》古钞本二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