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
界面新闻编辑 | 文姝琪
上周,北京亦庄举办的机器人半程马拉松结束后,除了最终角逐出冠亚季军的名次引起关注外,一条机器人现场各种“出意外”的短视频走红,甚至热度盖过了赛事结果的热度。
在这支视频里,有机器人跑到中途“头掉了”,有机器人全程“老人公园遛弯式”慢走,还有更多机器人摔跤。其中,杭州明星机器人公司宇树机器人旗下的宇树G1机器人刚出发就“瘫倒”在起点线上的镜头引发热议。
作为业内最受关注的一家公司,宇树G1这款人形机器人在官方视频里展示过各种高难度动作,跳舞、打拳、空翻、侧踢,一气呵成,运动细节极近还原真人动作的逼真度令人印象深刻。对比马拉松上的表现,前后的巨大反差令不少网友大感意外。
宇树赛后发布正式声明,称公司并未参与这次马拉松,而是第三方科技公司采购宇树机器人后进行二次开发,自主参赛。公司在声明中写道,“不同人操作或开发情况下,机器人的表现差别很大”,独立团队机器人的表现不能代表宇树的技术水平与实力。
根据亦庄马拉松官方发布的机器人选手海报显示,在参加比赛的20支比赛队伍中,不只一家,“城市之间”与“逐日行者”两支队伍均系第三方独立团队用采购的宇树G1机器人报名参赛。存在相似情况的还有国内机器人公司众擎和加速进化。而比赛中获得前三名的三支队伍,均为机器人研制机构原始开发团队官方参与。
据界面新闻与多支参赛机器人团队采访交流了解, 机器人需要紧密贴合应用场景设计,不同场景对机器人的性能有不同侧重。
此次参加比赛的多台机器人最初并非为马拉松奔跑场景设计。21公里半马的不间断奔跑测试考验了机器人在真实开放环境中的环境感知、运动控制与续航等多项能力,许多团队赛前都提前花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做了专项的算法二次开发及软硬件调试。
而对于宇树声明中提到的“不同人操作或开发情况下,机器人的表现差别很大”,界面新闻采访的多名业内人士均表示认同此一说法。
松延动力创始人姜哲源告诉界面新闻,国内的人形机器人公司在将机器人产品给销售给客户时,大多都会提供给客户二次开发的功能。机器人公司开放涉及机器人运动控制、关节力控的标准API接口,但完成各种动作的控制器算法由客户自行编写,不同人、不同团队做二次开发,机器人的表现差别很大,“机器人控得好不好,硬件相当于是基础,但最终上限取决于计算法做的好不好”。
记者另从宇树的一位渠道代理商处得知,宇树人形机器人提供基础版和开发版两个版本,基础版主要完成行走、握手、挥手这一类简单动作。而开发版必须要有团队进行二次开发才可以实现跳舞、空翻、打拳等复杂功能。
据他介绍,因为普通个人用户大多不懂算法,因此宇树一般不向个人用户销售开发版本,开发版的客户主要是科研单位、高校等专业机构。
松延动力旗下的机器人N2此次也参加了机器人马拉松,分别以“旋风小子”与“小顽童”两支队伍报名参赛。两支队伍均跑完了21公里,“小顽童”获得第二名,“旋风小子”原本第三个冲过终点线,但因中间更换机器人按规则被罚时。
“宇树我们都知道,他们的算法,无论稳定性还是运动效果都很强,如果宇树用自己的算法、公司官方投入来参赛的话,我相信一定能拿到好名次。”姜哲源对记者表示,而像这次参加比赛的许多高校、第三方科技公司独立团队最终成绩不理想并非必然是能力问题,可能是因为资源有限,再加上备战时间短,最终导致二次开发的效果不如预期。
目前,行业内外对机器人的技术水平的理解存在一定偏差,其中主要有以下两项误解。
一项是对遥控器的使用。姜哲源认为,是否使用遥控器并不是一个评判一个人形机器人公司技术好坏的核心要素。使用遥控器发出功能命令操控机器人与机器人本身的运动控制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事,如同用方向盘驾驶与车本身的运动性能之间的区别,“用不用遥控器跟机器人本身的关系不大”。
此外,多名业内人士认为,人形机器人能够通过自身的传感器感知环境,基于内置的算法和控制系统,独立完成各种动作,而不是依赖遥控器的指令来完成基本运动功能。
遥控器在现实中具体操作时,对应机器人的每项动作都设置有专门的按键,像是“翻跟头”“握手”等功能,机器人接到遥控命令后完成整套动作。业内目前也已经能通过语音控制,但遥控器发出命令更精准、安全,也排除了外界环境的噪声干扰。
另一项是机器人的许多高难度动作功能只停留在官方视频、现场表演的展览中。姜哲源告诉记者,像空翻、跳舞等一类动作,机器人公司出于技术成熟度、功能稳定性和安全等因素考量,特定功能暂不对外开放,现阶段“停留在官方视频”里,但并不意味着这些技术是“假的”。目前,业内已经有公司将跳舞功能开放,通过OTA升级方式交付给客户的产品版本之中,随着将来技术日益成熟,机器人可开放的功能相应会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