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减少进口美国电影,痛的是谁?
近日,中国宣布将遵循市场规律,适度减少美国影片进口数量。这一消息迅速引发连锁反应—— 4 月 10 日,美国多家电影公司股价暴跌,华特迪士尼单日跌幅达 6.79%,华纳兄弟探索公司更重挫 12.53%。这一市场震荡揭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在全球电影产业格局中,中国市场的战略地位已发生根本性转变,美国电影业对中国市场的依赖程度远超外界想象。
中国已成好莱坞 " 战略生命线 "
当前中国拥有超过 9 万块银幕和超过 10 亿观影人群。去年,中国票房总量达 425.02 亿元,稳居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之位。这些傲人的数字,支撑着一路以来中国市场对好莱坞电影的惊人消费能力——《变形金刚》系列在中国内地收获 41.7 亿元,《复仇者联盟》系列收获 86.7 亿元,《速度与激情》系列更是狂揽 96.04 亿元 …… 美国《好莱坞报道》直言:" 中国不仅仅是票房助力,它甚至能决定一部大片是盈利还是亏损。" 媒体分析师保罗 · 德加拉贝迪安也判断道:"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票房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不再是一个可选项,而是一个必选项。"

更关键的是,中国观众稳定的影院消费习惯,正在弥补美国本土市场的结构性衰退。随着流媒体冲击,北美影院上座率持续走低,2024 年的票房比 2017 至 2019 年的平均水平降低了 20%。反观中国,春节档、国庆档等档期屡创票房新高。IMAX 首席执行官葛方德曾表示:" 如果在谈论全球电影的未来时不提中国,那就遗漏了最关键的一块拼图。"
美国电影业深患 " 中国依赖症 "
中国市场的战略价值不仅体现在票房收入上。迪士尼在上海、香港建设主题公园,环球影城在北京成功运营,这些都表明美国娱乐产业早将中国视为全球布局的重要支点。其中,北京环球影城 2024 年收入占全球总收入的 16.5%,是仅次于奥兰多和大阪的第三大收入来源。除了门票,各种好莱坞衍生产品在中国的销售收入更是不可小觑。

这种深度依赖还体现在美国电影工业体系对中国市场的 " 主动适配 " ——剧本创作考虑中国元素,重要角色起用华人演员,取景地也多次转向中国城市。华纳兄弟为《巨齿鲨 2》设置中英双主角,派拉蒙在《变形金刚》系列中植入中国品牌,都是这种战略调整的明证。美国政府滥用关税手段的短视行为,无疑将引发对美国电影行业乃至整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反噬。
减少进口美国片是理性选择
中国国家电影局 " 适度减少美国影片进口 " 的表态,本质上是遵循市场规律的理性选择。必须承认的一点是,当前中国观众对好莱坞电影的审美疲劳已现端倪。以今年上映的美国电影为例,漫威大片《美国队长 4》仅收获 1.04 亿元,迪士尼真人电影《白雪公主》在中国内地票房更只有区区的 927.2 万元。这与过往好莱坞电影在中国的受欢迎程度,不可同日而语。

相比起来,国产电影在中国内地的热度则愈来愈高。2024 年中国内地电影市场中,国产片票房占比接近八成。今年春节档上映的国漫《哪吒之魔童闹海》更以超 150 亿元票房,登上全球影史票房榜第五名。该片还在海外引发关注,推动中国动画走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价值观。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对真正优秀的艺术作品始终持开放态度。这种精准调控恰恰体现了成熟市场的鉴别能力,更能以 " 优中选优 " 的态度,倒逼好莱坞提升创作质量。
全球文化格局处于重构时刻
此次事件暴露了美国文化产业的深层矛盾:一方面企图通过政治手段遏制中国发展,另一方面又无法割舍中国市场带来的巨大利益。而中国拥有深厚悠久的文明积淀和发展迅速的电影工业体系,其对好莱坞电影的依赖正在逐年降低。这种依赖降低不仅体现在内容提供上,同样体现在电影技术本身。例如,当《流浪地球》系列证明中国也能产出世界级科幻大片后,好莱坞的 " 技术神话 " 也已被彻底打破。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中国通过调整进口结构,削弱美国电影在中国市场的主导地位,同时扩大引进欧洲、亚洲等其他地区的多元电影,恰是推动全球文化多样性发展的负责任之举。正如国家电影局所强调的,中国将 " 始终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 ",但这种开放绝非对某国文化产品的单向依赖,而是建立在平等互利基础上的双向交流。
美国电影股价的暴跌只是第一块倒下的多米诺骨牌。当电影市场屡被政治因素干扰,真正需要反思的不是中国市场为何 " 不再慷慨 ",而是美国为何将文化交流政治化。在全球化的今天,任何企图将文化产业武器化的行为,最终伤害的只会是自己。中国电影市场的蓬勃发展不会因美国电影的减少而停滞,但好莱坞若失去中国,丧失的将是决定未来竞争力的关键战场。
文|记者 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