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高速上碰撞爆燃致3人死亡,四大疑问待解
红星资本局 4 月 1 日消息,3 月 29 日 22 时 44 分,一辆小米 SU7 标准版在安徽德上高速公路池祁段遭遇严重交通事故。
4 月 1 日中午,小米官方微博发布事故说明。小米方面表示,事故发生后第一时间成立了专项小组,于 3 月 30 日赶赴铜陵,在警方的指导下,于 3 月 31 日晚依法向警方提交完成掌握的车辆行驶数据及系统运行信息。
4 月 1 日下午 1 点,遇难者家属发文称,事故造成车内 3 名女乘客死亡。家属质疑:为什么车辆在撞到护栏后会自燃?为什么车门会锁死?此外,网友还针对小米的官方说明提问:为什么碰撞前 2 秒才提醒?车辆在 2 秒内从 116km/h 降速至 97km/h,AEB 有没有启动?
红星资本局向小米汽车方面询问上述问题,截至发稿没有收到回复。

资料配图 图据视觉中国
疑问一:
降速是否足够?AEB 是否启动?
根据小米的公告,车辆在高速 NOA 智能辅助驾驶状态下以 116km/h 的速度行驶,2 秒后,车辆最终以 97km/h 的速度撞上水泥护栏。
在这个过程中,NOA 是否对车辆进行了足够的降速?AEB 是否开启?
小米 SU7 标准版标配主动刹车 / 主动安全系统,包括自动紧急制动(AEB)、车道保持辅助(LKA)、盲点监测(BSM)和自适应巡航控制(ACC),还标配前方碰撞预警。
4 月 1 日,小米的官方通告中没有提及事故车辆的 AEB 状态,只是说车辆在被接管前有自动减速。

截图自小米微博
去年 4 月,在 " 小米 SU7 答网友问(第七集)" 中,小米汽车表示,目前小米 SU7 首批交付的量产版本,AEB 前向紧急制动可在 130km/h 最高行驶速度下,实现最大 70km/h 速度降速。
从官方通报来看,事故车辆在碰撞前约 2 秒识别前方静止的障碍物,车辆在 2 秒内从 116km/h 降速至 97km/h,其中第一秒为 NOA 辅助驾驶状态,第二秒为人驾状态。在碰撞前,制动踏板开度从 31% 增至 38%。
汽车行业分析师张旭告诉红星资本局:" 在高速公路,高速行驶(100km/H)的场景下,AEB 减速度 20km/H/S 是一个较好(中等偏上)的指标。在这点上我觉得小米不功不过,单看这个降速数据,做到了这个价位上应尽的水平。"
红星资本局了解到,制动踏板开度是指制动踏板被踩下的程度,直接影响制动效果和车辆的停车距离,通常以踏板从初始位置到完全踩下的行程范围来计算,并用百分比来表示,一般在 30%-90%。也就是说,本次事故的驾驶员刚踩下刹车 38% 就撞上了护栏。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李颜伟告诉红星资本局,关于 1 秒中接管,这个看作是操作性条件反射(工具性条件反射),是人在交通事故前作出的生理本能反应。
李颜伟指出:无比残酷的事实是,很多人相信智能驾驶,也在高速上放手使用 NOA 功能,当发生交通事故的时候,只要驾驶员看到事故即将发生,都会有操作性条件反射去介入驾驶,NOA 就会记录到人员接管车辆,在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上,司机很可能被认定为主要责任人。
疑问二:
车辆识别障碍是否及时?
根据小米官方披露的细节,车辆发出风险提示 " 请注意前方有障碍 ",2 秒后,车辆发生碰撞。
车辆识别路障是否及时?红星资本局了解到,本次事故是当前智驾最困难的场景之一:深夜施工路段、静止障碍物。
汽车行业分析师刘昊告诉红星资本局,视觉方案受黑夜、烟雾、暴雪等工况影响大,很容易失效和误判;单独依赖毫米波雷达检测,对静止物体、行人等目标的识别难度大,易发生失效;探测距离更远的激光雷达能较好解决这一问题,但会增加成本。
小米 SU7 MAX 版搭载了禾赛 128 线激光雷达,点云密度 153 万 / 秒、最远探测距离 200m。此前,在进行中汽研超级实验挑战时,该车成功实现了夜间 120km/h 静止故障车的 AEB 紧急制动避撞。
不过,小米 SU7 标准版没有激光雷达,采用纯视觉方案。
汽车行业分析师王国信告诉红星资本局,激光雷达在夜间和光照复杂的环境中表现优异,会优于纯视觉方案。但在某些恶劣天气条件下,如大雾、大雨或积雪环境中,激光束的传播会受到严重影响,导致探测距离缩短、信号衰减,从而影响感知精度。因此不管什么方案,驾驶者都不能掉以轻心。
小米汽车曾对 " 夜间和雨雪天气对智驾效果有什么影响 " 的问题答复道:现阶段智能驾驶仍属于辅助驾驶手段,目前版本可满足在正常工况及常规道路下的使用,但在极端天气下,仍应参考用户手册中的说明,谨慎使用智能驾驶功能。
此外,标准版与 MAX 版的计算速度也有差距。标准版采用单颗英伟达 Orin 芯片,算力 84TOPS,而 MAX 版使用双 OrinX 芯片,算力 508TOP,差距达 6 倍。
李颜伟告诉红星资本局,NOA 进行降速后 1 秒司机就接管车辆,司机刹车 1 秒后就产生碰撞,这个距离很短。" 司机踩不踩刹车,都会撞,刹车是不管用的。"
疑问三:电池为何燃爆?
遇难者家属发文对事故后车辆的自燃问题提出质疑,小米官方说明中并未提到车辆碰撞后是否自燃。根据网传图片,事故车辆前半部分损毁严重,车辆已烧得只剩框架。
小米 SU7 标准版搭载的是弗迪电池或宁德时代(300750.SZ)的磷酸铁锂电池。2024 年 5 月,小米汽车官方宣布,小米 SU7 标准版在现有的弗迪电池之外,将新增宁德时代的磷酸铁锂电池。5 月 25 日 0 时开始锁单的标准版订单,将随机分配到装配弗迪或宁德时代电芯的小米 SU7 标准版,用户无法自行选择电池供应商。
小米汽车在宣传中重点强调了主动安全与电池安全。官网上关于电池安全的描述包括:55°C 高温无热蔓延、14 层硬核物理防护、7.8 平方米主动冷却面积、165 片气凝胶、1050+ 项安全测试验证 ……
去年 3 月 19 日,雷军在个人社交账号上分享了一段视频,他从小米汽车工厂 6 楼天台扔下了一个涂有 " 防弹涂层 " 的西瓜,结果西瓜完好无损。雷军解释称,这种涂层用于小米 SU7 Ultra 电池包底部,旨在防止托底事故中电芯受损。
不过 " 防弹涂层 " 仅用于小米 SU7 Ultra。
王国信向红星资本局指出:" 目前市面上没有真正意义上碰撞后不燃烧的电池。只是通过控制热失散,控制燃烧的时间,给驾乘人员足够的逃离时间。国标是有规定的。磷酸铁锂虽然更稳定,但不可能避免燃烧。"
疑问四:车门是否锁死?
有自称车乘人员家属的网友表示,车辆撞击后导致车门锁死。红星资本局联系发帖人和小米汽车,截至发稿未收到回复。
碰撞后车门是否 " 锁死 "?小米的官方通报中也未对此作出说明。
此前已发生多起碰撞后因车门锁死导致救援受阻的事件。国标对碰撞后车门自动解锁有相关规定,《GB 11551-2014 汽车正面碰撞的乘员保护》《GB 20071 — 202X 汽车侧面碰撞的乘员保护(征求意见稿)》都强调,车辆在碰撞后,非碰撞侧至少有一个门在不借助工具的前提下能够打开。
不过国标对于车辆碰撞的时速要求不超过 60km/h,以更高速度发生碰撞,车辆可能无法正常实现自动解锁。此外,如果车门发生机械变形,即便已自动解锁,车门仍然可能无法打开。
有汽车工程师告诉红星资本局,12V 车载电源为包括车门电子锁在内的车内用电设备提供电源,一般放置在车头,如果车头碰撞受损或是连接的线束受损,可能断电。一些车企会在车尾再放置一个 12V 车载电源,以提供安全冗余。
在电子锁失效的情况下,车内人员还有意识的时候,可以通过内开把手机械打开车门。但往往发生严重交通事故的情况下,驾乘人员受撞击多处于昏迷或者更严重的状态。而外部的救援人员也无法使用车内机械方式开锁。
小米汽车 APP 在车主指南介绍 " 车内开启车门 " 的部分表示:" 当车辆车门内解锁按钮失效或遇紧急情况需要开启车门时,拉动车门内应急机械拉手,即可打开对应侧车门。" 有小米 SU7 车主告诉红星资本局,她买车时并没有被销售人员告知这一设置,自己也没有主动在用户手册中寻找。小米客服也称,不清楚是否会在售车时告知用户这一设置。